首页 | 新闻中心 | 通知公告 | 关于协会 | 政策法规 | 统计专区 | 企业推介 | 产品推荐 | 会员动态 | 他山之石 | 行业资讯 | 会员中心 | 知识产权
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  :  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国内新闻
协会动态
国内新闻
海外新闻
工信部鼓励新能源车企兼并重组!谁能做大做强?谁将被淘汰?
发布日期 : 2021-09-23        浏览数 : 54

 9月13日,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,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,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。肖亚庆还表示,在目前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的当下,要提高产业质量、促进跨界融合,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。
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8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均超过30万辆,创历史新高,分别达到30.9万辆和32.1万辆,环比增长8.8%和18.6%,同比均增长1.8倍。其中,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5.2万辆和26.5万辆,同比均增长1.9倍。前8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达到181.3万辆和179.9万辆,同比均增长1.9倍。另外,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1%左右,其中,8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7.8%。

业内专家表示,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,我国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20%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。在如此利好的形势下,毫无疑问新能源车市场已经成为了资本青睐的资本,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跨界过来的企业,都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,站稳脚跟。

但根据中汽协发布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可以看到,排行榜前十款车型均出自比亚迪、广汽等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品牌,其占到了新能源市场上6-7成的市场份额,甚至预期有望继续走高。可以看到,市面上仍然有不少新势力车企销量遇冷的情况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也为有准备进场造车赛道的企业留有大量的空间。

工商数据资料统计显示,2019年我国新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48家,2020年全年新注册21家,但截至目前却达到479家。然而,这479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,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.6%,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.3%。诚然,撇除了不少为了骗取国家补贴进场的造车企业,还有一大部分类似爱驰、云度虽已实现量产交付,却销量不足以支撑企业良性运转的企业。因此,工信部推进兼并重组,确实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往优质推进,逐步实现弯道超车的必要举措。

两极分化,优势资源形成?

事实上,目前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,部分车企在产品方面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调整,获得了更大的成功,销量一路飙升,特别是比亚迪、理想、小鹏等车企,销量和口碑都迎来新的爆发。

以互联网造车新势力“蔚小理”为例。8月份,理想、小鹏、蔚来的销量分别为9433辆、7214辆、5880辆,同比分别增长248%、172%、48%。换算成具体数字的话,三家相比去年同期总计大概有1万左右的增量。如果从无到有的角度来看,蔚小理3家今年至今已经拿到了2万+的销量。在补贴退坡以及芯片供应并不充足的情况下,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简单。由此来看的话,这部分车企无疑将拥有更值得期许的未来。

而另外也有一些新造车势力,以及部分趋于“式微”的传统车企,在新能源领域的局面越来越艰难,缺乏新技术,产品老旧,升级缓慢,销量垫底甚至更惨,前路渺茫。甚至有新造车企业出现“被退出”之后又“换壳重生”,但依然没能改变局面,再次面临退场的结局。

其实不仅是新势力承压,即便是国际知名的传统车企的局面也很艰难,近年来也频频出现“抱团取暖”的情况。如转型发力电动化的本田,也与通用强强联合。除了可以进一步获得双方的技术优势外,也可以互补短板,更快适应新能源赛道的节奏。

此外,随着跨界造车局面的变化,包括小米、恒大等行业巨头也为新能源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除了强大的资金规模和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之外,互联网模式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资源。而他们的不足是,需要解决深挖造车细节及相关理念方面的不同。

俗话说得好,隔行如隔山,通过对优势资源的重组,不仅能够帮助跨界企业尽早打通行业间的隔膜感,更能帮助一些濒临破产的有实力有资质的新能源车企互补不足,重新提升企业竞争力。

谁能做大做强?谁将被淘汰?

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2018年曾说过,未来3~5年,车企的关停并转、兼并重组将不再是新闻,大部分汽车品牌将被无情地淘汰,而90%的造车新势力将成为先烈。

确实,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“车企”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,甚至不少入局的“新势力车企”只用了几张PPT来应付外界的质疑。那么,这些始终无法拿出真正的量产产品,甚至是通过“其它手段”来获取补贴的车企必将率先被淘汰。

此外,能够“剩下”的车企,一定是在新能源赛道已经积累的丰富的造车经验和产业链资源,以及有了相对“雄厚”的储备资金的新势力,以及在各种压力下积极向电气化转型的传统车企。在这里,拼的是技术、产品,也是资源、资金,当然,还有生产能力和其他诸多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等等。

李斌曾经对外宣称,没有200亿不要造车,200亿元是造车的门槛。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,200亿入局造车已成为过去式,特别是在疫情与芯片短缺的行业形势下,强大的资金实力将成为车企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基础。
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兼并重组还存在“僧多粥少”的局面。虽然有的车企在努力提升想要在竞争中挣一席地位,而也有不少车企在等待被救援,想要不被大潮冲走,除了实力之外,或许要“各凭机缘”了。

说到底,能被看上并成功被兼并的车企必定是尚存“价值”的车企,像宝沃汽车之所以被小米看中,一是看中其汽车的生产资质,二是看中了宝沃在北京的生产工厂。像这种带有自身价值的车企更容易走向被兼并的线路,而没有自身实力的车企,很有可能就要面对清盘的打算。

 

写在最后

在新能源赛道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,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新洗牌再发牌的情况。对于消费者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,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。在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淘汰一部分企业,避免了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的问题,也避免了在当下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没有一个成熟判断时,陷入不信任新能源车的局面。相信在这种不断的整合、重组的过程中,将会涌出更多优质的新能源车企,进一步缩短“弯道”超车的时间。


CopyRight 2006-2016     备案号:苏ICP备16051885号-1
主办单位:常州市汽车产业协会     联系电话:(086)-0519-85681577     [后台管理]
技术支持:常州市新博科技有限公司